母親節 | 我心中的婆婆
今天是母親節,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我和我的婆婆陳曹倩女士的故事。
我知道對很多人而言,婆媳問題永遠是個難解的結,我只能說自己非常幸運,遇到一位通情達理的超級好婆婆。婆婆到現在還是非常有精神,對生活充滿熱情,總是溫暖、細致地照顧身邊的每一個人。
我2002年嫁給宇廷剛到臺灣的時候,我們和公婆一起住了四、五年。那些年裡,婆婆對我的影響非常大。
我現在還時常能回想起很多與婆婆相處的溫馨畫面。在陳家,我沒有做媳婦的壓力,反而有一種做女兒的待遇。
結婚初期和婆婆住在一起的時候,我的內心想的只有求法和修行,很有急迫感,對婚姻生活、愛情生活都沒什麼興趣。婆婆觀察到我這種狀況以後,並沒有指責我,反而用了很多心思。
比如她找出很多韓國的經典愛情劇,像當時風靡一時的韓劇《藍色生死戀》,她怕我看不懂劇情,還特別拿出她紀錄精彩劇情的筆記,一句句解釋給我聽,然後還陪著我一起看,培養我對愛情的感覺。她還特別推薦我看了一部叫《刺鳥》的澳洲電影,講的是一位牧師為了求道而放棄愛情,一生煎熬的淒慘故事。婆婆當時可以說是非常用心良苦了。
我做音樂,婆婆也是我的第一個聽眾。
每次創作完專輯demo,我都會讓婆婆聽一下,她會非常認真地全部聽完,而且每一首歌都會做筆記。我唱的歌詞都是藏文,婆婆聽不懂,但讓我很驚訝的是,她每次做的筆記跟我創作的音樂內容的感覺都基本相符。
她還會找世界各地的音樂給我聽。我比較喜歡聽60-70年代的歌,有歷史性和民族傳承的音樂。她找給我的,如蘇格蘭音樂等等,我都很喜歡。
婆婆是女紅高手,研究中國女紅快三十年了,有自己的工作坊,專門推廣中國母親的藝術。住在婆婆家裏那段時間,每天晚上婆婆把一塊大大的女紅拼布平鋪在地上,一針一線的縫她的女紅作品,當我走近她旁邊看的時候,她總是不厭其煩的給我講每一幅作品裡面中國民間文化的故事。
這個畫面也使得我想起自己的母親,我的母親也總是拿著針線給女兒和媳婦們做嫁妝,小小的我坐在媽媽的身邊,聽到很多很多媽媽口耳相傳的故事。所以,我在婆家裡也找到了在自己媽媽身邊生活的溫暖的感覺,並沒有離家的孤單感,也沒有婆媳溝通的隔閡。
我和宇廷結婚後多年都沒有要孩子,婆婆很尊重我們的選擇,從來沒有催過。後來,我們生下樂樂,對這個小孫女,婆婆照顧得真是無微不至。我和宇廷去外地教學時,婆婆經常把樂樂接到家裡住,讓我們沒有任何後顧之憂。
有了三寶之後,婆婆每週六都會來我們家看孫子,抱抱他們、親親他們。她來的時候也非常注意樂樂的感覺,總會給她帶來新的繪本,還會花時間親自講給她聽。婆婆的細緻和溫暖,體現在時時處處。
婆婆總是說,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,也是兩個家庭的融合。她也有女兒,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融入另外一個家庭,得到婆家溫暖的支持和照顧,所以她用對待女兒的心,對待自己的媳婦。
我懷三寶的時候,總共產檢了十二次,除了有一次宇廷正好在臺灣,而她又有會議,沒陪我去以外,另外十一次婆婆都陪著我,在醫院忙前忙後。懷孕晚期,我住在婆婆家一個多月,不要說她對我的照顧,就連來照顧我的大陸的學生她也照顧。學生們白天都去婆婆家裡看我,婆婆就很熱情地為學生們介紹臺灣的文化藝術,帶她們去看臺灣的文化街,甚至看臺灣的菜市場、花市,帶她們去上插花課、介紹女紅文化,還教大家做菜。我的每個學生都為婆婆的平和與熱情而感動。
多年來我自己忙在傳統的求法和修法中,這幾年同時也忙於自己的教育事業中,因為忙,我對生活中的廚藝和女紅這些總是覺得沒有時間,早年我還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覺得那些不是在修行,也會占掉我很多修法的時間。所以,婆婆多年啟發和現身說法我也不敢投入,但婆婆還是不厭其煩的實踐給我看。
現在每週她和公公來家裡看孫子的時候,總是帶很多好吃的,給我們吃,並且親自教我們做新學來的菜給大家吃。其中還是不放棄的教我做女紅,也會不經意的提醒我,其實媽媽的時間就是利用碎碎的時間,做成許多碎碎的事情。
無論白天再忙再累,當夜晚來臨,她總是把她的心落在做女紅的專注和安靜中,這不就是我們透過禪修練習的狀態嗎?
當孩子們任何的事情,只要打給媽媽,她總是有求必應,她都是非常積極正面地回應我們。我從來沒有聽過她說一個「不」字,或是表露任何負面情緒,熱情的給予幫助,這不就是我們要修的溫暖和慈悲嗎?
她到現在每天都在學習新東西,不論是女紅作品的設計、新的菜譜、新的發酵的技術,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種生命的青春活力、一種對生活的熱情,這不就是一個修行人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顆鮮活的心嗎?
現在,後知後覺的我,似乎終於明白了。在婆婆多年的啟發之下,喚醒了我母親留在我的細胞裡的“生活即修行”的智慧。我從婆婆的身上似乎找到了答案,原來從古到今,有很多在生活中修行成就的母親,就是這樣帶著愛和慈悲生活著!
我覺得自己何其幸運,能遇到這樣一位婆婆!也將這份感恩心和幸福感,回向給所有的家庭,期望所有的好媳婦都能遇到一位好婆婆。
在母親節這個溫暖的日子,祝福天下的母親們、婆婆們,身體健康,吉祥圓滿。